发布时间:2017-11-13
639
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11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介绍《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路透社记者:有外企反映,在与中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竞争浪潮中处于劣势,并且中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中受到一定的照顾,还有消息称中国可能会对工业互联网进行一定的控制,我想知道工业互联网这个议题在美国总统下周访华过程中是否有涉及,另外中方是否愿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让步。
陈肇雄:关于工业互联网对外合作问题,请韩夏局长回答。
韩夏:谢谢您的提问。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新时代要坚持和贯彻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这都为我们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和根本遵循。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变革和产业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当前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一道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冲击与挑战,需要携手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近年来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我国部分企业和单位与国外的相关机构积极沟通,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实现了相互对接,比如我们的标准组织参加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美国的一些企业也加入了我们发起的中国互联网产业联盟。二是在标准框架上开展了合作研究。三是在产业推进上促进了交流实践。四是在国际协同上加强了沟通和协作。因此不存在外商存在劣势的情况。
下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将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与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为企业间务实合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实现合作共赢。
一是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能力,鼓励国内外企业面向大数据分析、工业数据建模等关键环节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建立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产品、平台、服务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方案等“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国内外企业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
二是加强多边对话与合作。建立政府产业联盟企业等多层次沟通对话的机制,针对工业互联网最新发展、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流动、安全保障、政策法规等重大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作,共同制定工业互联网的标准规范和国际规则,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工业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推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取得更大进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工业互联网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发现《指导意见》提出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在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会有哪些配套的政策?谢谢。
陈肇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次《指导意见》主要是从法规制度、市场环境、财税支持、融资服务、人才支撑和组织机制等六方面提出了支持保障的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业互联网的规则体系,细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机制,加快新型应用领域法规制度的建设等等。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构建融合发展制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相关行业在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充分对接,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完善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三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采用首购、订购优惠等支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开展股权融资,积极推动项目收益债、可转债等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引导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倾斜,加大精准信贷扶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探索开放质押贷款业务,延展产业链金融服务范围,扩展针对性的保险服务。
五是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结合,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大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支持,广揽国内外人才,壮大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加强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建设,培育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工业互联网智库。
六是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负责统筹谋划,协调任务安排,以及督促检查主要任务的落实情况。设立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业互联网前瞻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注意到,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确实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基础,也是当前全国技术先进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内容。韩局长介绍到对于外资进入中国都是一视同仁的,还想进一步问一下,如果适应现在国际化趋势,想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资本参与到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之中,是否还有更加便利海外企业的资产投入的政策出台。第二,在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克服。谢谢。
韩夏:谢谢你的提问。我刚才已经介绍了,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内对外是一致的,对中资企业、外资企业是同样的市场准入政策或者是同样的政策支持。刚才陈部长介绍了,我们有六个方面的支持保障措施,对中外企业都适用。特别是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需要更高端的人才引进到中国,加快人才培养,在这方面会有很多相应的措施出台。具体这些措施是什么,怎么样落实?《指导意见》发布以后,相关部门会就各部门所需要做的工作进行研究,具体制定出相应措施,对社会公布,这样把措施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也会制定相关措施来满足外商进入市场的要求。当然,这些措施也是在我们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的,需要符合市场准入、WTO承诺等相关规定。在现有框架下,我们将以更开放的政策来吸引外资,加入到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当中。谢谢。
韩夏:关于第二个问题。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全球都在很关注。我们国家虽然跟发达国家同步起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和现实基础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平台综合能力不强,标准体系不完善,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都有待提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人才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都不足。
具体来看,在网络方面,一是现有的网络难以满足工业生产高安全、高实时、高可靠的需求。现在我们的网络主要是针对人与人的通信,对于产业发展还难以满足要求。二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接口,互通性差。比如现有的工业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的标准全球有20多种,现在没有办法直接进行互联互通。
在平台方面,一是工业控制系统、高端工业的软件等产业基础薄弱,平台数据采集、开发工具、应用服务等核心技术都缺失。二是平台应用领域相对单一,缺乏第三方开发的群体,工业APP数量与工业用户数量的双向迭代和良性发展尚需时日。三是缺乏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资源汇聚效应。
安全方面,与传统的商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比,属于发展初期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更加复杂,当前我们国家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存在着管理和防护不到位、产业核心技术薄弱,还有工业信息安全的人才匮乏,工业信息安全的意识不足等等问题。
在标准方面,一是缺乏标准的顶层设计,尚未建立起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体系架构。二是关键标准欠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产生的新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标准空白。
在产业方面,一是核心技术、产业系统、安全风险等方面短板突出,高端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关键工业软件等供给能力不足。二是较多的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薄弱,工业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水平不够突出。
在人才方面,工业互联网是融合产业,它的发展涉及到工业、IT、通信领域等纵向横向的整合,既需要大量的软件应用开发等专业人才,又需要贯通工业和ICT(信息通信业)复合型人才,以及大量新兴技术工人,上述各类人才的缺口都很大。
因此我们制定《指导意见》,就是从我们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出发,瞄准问题、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突出挑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谢谢。
新华社记者:接着刚才韩司长的问题继续追问一下,您提到龙头企业不足,龙头企业指的是“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不足,还是专门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服务的企业不足。还有一个小问题,工业互联网里很重要的是提供平台,这个平台接下来是由政府来建立还是鼓励一些龙头企业来进行建立?
陈肇雄:这个问题请谢司长回答。
谢少锋: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企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互联网大国,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建立工业互联网也面临着从大到强的过程,无论是从制造业这一端,还是从互联网这一端,我们都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才专门出台国家政策,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涉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记者朋友提到的专门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服务的企业共同参与。
关于平台,大家都非常关心,我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从平台建设主体来讲,国家级平台是鼓励已经运营一定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或者是科研机构牵头,坚持企业为主体,同时要联合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信息通信企业等产学研用相关方成立联合体,共同运营国家级平台。企业级平台将支持产业龙头企业或者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相关方协同创新,形成满足企业内部智能化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等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平台建设是要本着开放合作的原则,鼓励国内外企业跨领域、全产业链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我就回答这里,谢谢。
陈肇雄:简单地说,工业互联网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 胡凯红:今天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陈部长,谢谢两位司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