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互联网标识解析 ● 能力协作服务平台 ● 创新、协同、共享、开放、安全

您好请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

关注大方工业云最新动态

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2-16      1032      0

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政府、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七届六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德阳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5日


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川府发〔2015〕53号),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增强德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将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举,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协调,在高端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德阳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德阳建成国家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落实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性研究,把制造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力提升制造业整体科技水平。


 人才为本,强化保障。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根本,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大力培育创新型团队和技能人才大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制造强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统筹高端制造业培育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整合优质资源,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瞄准国际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开放发展,深化合作。紧贴国际前沿,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预期目标

 到2020年,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建成中西部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制造业在四川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成国家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到202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制造强市行列。


中国制造2025德阳市实施方案(2016年)指标体系

类别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95

1.5

2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29

200

300

质量

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770

1300

1800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3

38

40

两化

融合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35

71

90

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

20

55

70

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家)

5

100

200

结构

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百分点(﹪)

19

30

40

生产性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服务业比重(﹪)

65

70

75

绿色

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13.78

16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2015年不变价)(﹪)

5

23

35


四、重点领域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德阳产业优势,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等六个重点领域,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引领德阳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迈进。



(一)高端装备

    高效清洁发电设备。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高参数大容量煤电、新能源发电设备、分布式发电设备和大型水电等领域实现突破发展,着力提升发电装备成套水平和集成能力。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新一代核岛关键铸锻件及主设备开发项目、德阳台海核能装备有限公司核电设备扩能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三代核电AP1000及华龙一号、CAP1400等自主堆型主设备研制和产业化,大力推进超临界压水堆等四代核能系统研发。重点攻关核电安全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积极参与核电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第三代、第四代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研究,建立核燃料组件自主产业化体系。加强核级和非核级管材、泵、阀、电气设备等核电配套设备产业发展。


    机器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制造及集成应用。针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在机械、电子、建材、国防军工、化工、轻工、食品饮料等领域推广机器人应用,逐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依托四川豪特电气有限公司、环龙智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重点在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


轨道交通装备。以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德阳宏源机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汉金达隧道机械有限公司、广汉快速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实现制动、网络、转向架及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大力推动大型盾构机、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重要领域快速发展。


    航空装备及通航产业。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公司、德阳钰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航空装备企业及四川西林凤腾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四川精石航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通航企业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为主体,依托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800MN大型模锻压机、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公司机匣中心和数控中心建设项目、中电科(德阳广汉)特种飞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特种通用飞机应用系统产业化建设项目、德阳高新区中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和通用航空及航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在航空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集成和验证体系能力,带动通用航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维修、培训、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燃机产业。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及燃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依托、着力整合产、学、研、用、投等优势资源,加快50MW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项目建设,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重型燃机的完全自主研发制造。加快推动燃机示范电站建设,推动燃机制造服务业协调加速发展,重点扶持燃机关联产业以及配套企业,加快形成燃机产品示范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以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推进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石油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着力在页岩气、非常规油气开采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长输管线建设等国家战略所需装备上实现突破,在海洋工程平台、海底线缆、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设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设备和新产品。


(二)新材料

    新材料。重点依托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石墨烯粉体产业化项目,突破石墨烯关键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在新兴发展领域率先突破,大力提升功能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石墨烯产业园。依托四川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聚苯硫醚细旦短纤维项目,做强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依托广汉市天成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的40万吨/年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大力打造不锈钢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依托四川有色金源粉冶材料有限公司的高端镍基合金粉末的产业化项目,重点突破高端合金粉末关键技术,积极开发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粉末冶金产品,满足机械制造等产业对高性能粉末产品的需求。力争把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石墨烯等特色材料打造成为德阳的优势产业。


(三)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装备。依托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燃机研发能力建设(一期)项目和600MW等级机组节能改造产业项目、四川光芒新能源有限公司石油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制造项目、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LED节能灯组产业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依托深圳市华泰汇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泰山石膏(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绵竹三佳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等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将德阳打造成为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基地。加快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节能环保技术及其装备制造水平、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跨越发展,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建设西部领先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四)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整车制造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整车研发制造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研发制造以及应用项目。以广汉牧甫锂动力材料有限公司、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依托广汉牧甫锂动力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磷酸铁锂、10000吨磷酸铁前驱体项目、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生产线建设项目、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石墨烯产业示范园项目等项目,充分发挥在新能源汽车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电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高端电池材料。依托四川禧丹佛锂电有限公司10亿安时纳米锂电池及材料生产项目、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功率铝-空金属燃料电池项目等项目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和燃料电池产业。依托四川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德源电气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电控系统、电机系统相关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组装产业集群。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依托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等重要企业,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着力突破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遥感等技术的应用,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把德阳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导航及遥感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六)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依托四川依科制药有限公司、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基础类药、中药抗生素,积极发展新药、高端仿制药、新型抗生素及天然原料药现代中药、天然药物、高附加值小规模化学合成药及中间体、发展生物酶制剂、植物提取物产品、保健品和天然食品等,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通过四川泰华堂制药有限公司制药的辐射防护中药产业化及迁建项目,推广医药企业实施GMP技术改造。依托四川省广汉市明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绵竹成新药用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德阳环宇医药包装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环保、便捷的医药包装产业。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培育核医疗、核辐照等非动力核装备制造和技术应用产业,建设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孵化园。

五、主要任务

 针对创新、智能、转型升级、质量、绿色等制造业整体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统筹考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明确方向,加强引导,推进重点任务实施,实现德阳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体系建设

    1.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既有优势,整合资源,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重点发挥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加强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设计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2.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着力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以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长效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实施资本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设立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德阳市阳光天使投资基金等,由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利用1 3的种子基金平台,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对投资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开辟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融资绿色通道,突破科技型企业资金瓶颈。


    4.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基本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加大财政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投入,引导中介机构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服务。


(二)智能制造发展

    5.制定并实施工业互联网推进计划。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支持生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促进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和全流程覆盖,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提档升级。


    6.建设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加快网 云 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信息宽带服务企企通工程,实现信息宽带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在工业领域加快推进大数据示范应用,以应用推广带动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一批各行业的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物联网作为工业互联网加速前行助推器的作用,积极开展智能工业等领域物联网应用服务与示范推广。


    7.加快工业互联网改造和创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全面应用互联网 ,实施以互联网 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研发创新模式,融合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工业互联网思维,发展具备互联网功能或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建立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顺应制造业产业形态和生产模式变革,建设一批具有我市产业特色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三)推进转型升级

    8.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制造服务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食品、化工、医药、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工艺流程、产品、功能、服务和价值链五个升级,实现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五个提升,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将德阳打造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9.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识别、分布式控制等先进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的应用推广,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大力支持企业研制和使用首台(套)装备和产品,支持企业瞄准产业高端和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实施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代表行业创新水平的重大新产品攻关项目。


    10.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立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库,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着力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和要素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的运用和推广上,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重点加快实施促进产业升级、关联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好、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1.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制定、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德阳制造业发展要求的先进标准,不断健全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扩大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12.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逐步实施先进的质量设计方法,引导企业导入企业现场管理准则、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建立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提升企业质量设计水平、经营质量和绩效水平。支持专业管理机构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质量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3.大力推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鼓励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EPC(工程总承包)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治理、运维一体化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工程服务等价值链高端扩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管理咨询、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


    14.大力提高工业设计能力。推广以绿色、智能、协同、和谐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支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工具软件。鼓励科研机构、工业企业、设计单位、高等院校间加强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构建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快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发展面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工业全产业链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15.培育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重点制造行业建立移动互联网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开发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引导企业积极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发展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产业,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服务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


(六)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16.推进企业走出去。深化全方位产业合作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蓉欧快车、国际装备制造博览会、国家自贸区等载体和平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和化工行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利用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产业投资和技术合作,支持和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布局发展和抢占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对外合作新战略中谋得新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提高合作水平。


    17.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发挥德阳已经形成的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做好德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宣介活动,加强与德国、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合作与对接,积极吸引外资优质项目落户。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招商引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


    18.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和军民融合。加强成德产业合作,促进德阳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油气化工等行业与成都企业的协作配套,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制造能力的企业取得军工生产资格,开展军品配套加工和产品生产,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企业向军工领域的拓展,由过去低层次的加工配套转向更高层次的产品加工配套,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七)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9.大力提升产业集聚效益。强化区域布局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现有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资源禀赋,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不同区域产业错位布局、特色发展,建设一批智慧园区、循环园区、特色园区、产城融合园区,形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促进工业由块状经济向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集群升级。


    20.加快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发展,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促进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优,与大型企业就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开展多种方式合作,提升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推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新创业孵化链条的建立和完善,激发大众创业激情和万众创新活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


(八)加快实施绿色制造

    21.加强工业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节能降耗、循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提升用能设备和产品能效,在高耗能企业推广高效新型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运用。加强技术创新与优化,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开展用能用水监测管理,开发节能节水新工艺、装备和产品,提升用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积极淘汰落后和严控市场准入。积极稳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建立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不断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门槛,防止新增落后产能。探索节能减排市场化新机制,研究建立在不同区域及重点行业之间推行节能量交易,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制定节能技术推广运用目录、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生产、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程度。以磷化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和硫磷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立,构筑磷化工循环生产体系,实现磷石膏有效利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推进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先进行业和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


(二)强化要素保障

 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环境评估、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积极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建立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实体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支持制造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股权质押、过桥贷款等贷款业务,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企业技术改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实施技术改造,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营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制造业领域发展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确保各项任务落实。